中心动态

汉初的钱币减重

发布日期:2020-11-09 09:46:30 点击次数: 字号: [默认] [] [] []
摘要: 汉初,受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几近崩溃,物质极端贫乏,以致如《史记・平准书》所载自天子不能具钓驷,而将相或
       汉初,受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几近崩溃,物质极端贫乏,以致如《史记・平准书》所载“自天子不能具钓,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因国困民贫,经济萧条,前朝遗留下来的“秦钱重难用”,不适应汉初低水平的经济生活。因此,为了摆脱流通中缺钱的困境,以便尽快恢复经济,汉高祖刘邦于称帝的当年,便颁布法令,允许民间铸造减重的半两钱。此后历经高后、文帝、景帝三朝,持续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货币减重。

汉初的钱币减重 

榆荚半两

 

第一次是汉高祖刘邦在高帝元年至五年(公元206公元202),因秦钱重不便使用,遂颁布“更令民铸钱”的法令将秦时法定重12铢的半两钱,减重至3铢上下,但面文仍“半两”,并允许地方及民间自由鼓铸。因为钱小,时称“荚钱”,或称“榆荚半两”,喻其小如榆荚也。荚钱版式极为复杂,大小亦悬殊,大的有径至20毫米以上者,重约2克,约合当时3铢(秦汉1铢约合今制0.7克);小的径不足10毫米,重仅零点几克,不及汉制1铢。制作不精,多砂眼。荚钱流通后致使物价腾涌。一石米涨至一万枚荚钱。

 汉初的钱币减重

八铢半两

第二次是高后二年(公元186),擅权揽政的吕氏集团改行八铢钱。币面仍铸“半两”而重为8铢,故称“八铢半两”。铸币权由国家垄断,禁止民间私铸。八半两轮郭齐整,穿口周正,笔画方折结构朗,不磨,且无内外郭。

第三次是高后六年(公元182),因八铢钱重,民不乐用,遂改行五分钱,重2.4铢,适为半两的五分之一,故称“五分钱”。初铸时,尚规整标准,后越来越轻薄,及至文帝初年,仅重1铢左右,成为名符其实的荚钱。五分钱重量多在1.9~2克,穿孔较大,文字狭长凸起,“两”字多为“十字两”。五分钱很少单独成批出土,多与西汉早期半两钱混杂伴出。

汉初的钱币减重  

铢半两(三分钱)

第四次是文帝五年(前175),《史记・平准书》记载因“莢钱益多、轻”,文帝“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撤销盗铸钱令,人人可自由铸钱。文帝还赐邓通以蜀之铜山,许其铸钱。吴王濞也在豫章(今南昌)就铜山招民铸钱,富埒天下,所铸钱均为四铢钱。重量在2.7克上下,钱径大小相似,穿孔方正,面无外郭,背平夷,少量铸有浅细外郭,个别有内郭或穿上横画等。四铢半两传世颇多,范式复杂,有竖书、回文、传形、重文等区别,已不能辨识孰为官钱、孰为私钱。一般认为吴王刘濞钱都属双人半两,而邓通钱应属穿上下二凸起铜面俗称“寿星半两”者。

第五次是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收回四铢半两的铸造权,不准私人铸钱,只留郡国铸造。自此,造权始为官府所专有。四铢半两钱历经文帝、景帝及武帝(初),前后铸行50多年是汉初所铸货币中标准程度较高、数量较多、出土地域较广的一种,凡当年西汉域所及的地方,几严都有发现。

从高帝元年西汉建立至景帝中元六年(公元202公元144)的58年间,西汉政府围绕减重及铸币权的收放,前后共进行了5次大的制改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大规模并持续并持续进行的货减重行为,其间虽有迁回反复,但最终将重12铢的秦半两减重为重4铢的汉半两,减重达66%以上文帝五年(公元175)推出的“四铢半两”,逐渐平复了汉初行“荚钱”而腾涌的物价,遂被社会接受。景帝及武帝初期继续待行四铢半两钱,并于中元六年(公元144)禁止民间私铸,由官府垄断铸币权。四铢半两不但恢复了以前的币值,还使物价有下降的趋势,这种较低并稳定的物价是出现文景之治的重要前提。

汉初的货币减重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一是纠正了秦半两的过重,为最终确立五铢钱的重量标准奠定了基础;二是为武帝最终将铸造及发行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三是减重使得钱币名称标明的重量逐渐和实际重量分离,为币由纪重过渡到不纪重做了初步的尝试。



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
 
鉴定咨询电话:029-83253909  18629555692

 

网址:www.art-tasting.com
 
 
 

相关阅读

汉初的钱币减重2020-11-09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文艺南路149号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
联系人:王伟    电话:029-83253909    手机:18629555692
邮箱:2128881595@qq.com
Copyright © 2020-2021 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1000165号  技术支持:邦易科技